特黄特色三级在线观看免费,看黄色片子免费,色综合久,欧美在线视频看看,高潮胡言乱语对白刺激国产,伊人网成人,中文字幕亚洲一碰就硬老熟妇

學習啦>論文大全>職稱論文>

經濟類高級職稱論文(2)

時間: 家文952 分享

  經濟類高級職稱論文篇二

  論全球經濟失衡

  摘要:

  全球經濟失衡是當前世界經濟的一大特點。在研究國內外有關全球經濟失衡的觀點的基礎上,本文認為全球經濟失衡實際上是國際經濟新格局正在形成的表現。研究一國經濟的對外失衡不應該僅僅研究貿易項目或經常項目的失衡,而更應當研究整個國際收支的失衡。全球經濟失衡的根源是美國的失衡。一個國家的對外失衡是國內經濟失衡的表現,中國貿易順差與人民幣匯率升值與否沒有必然的聯系,從根本上說來自于中國經濟的轉型。在解決全球經濟失衡中,主要國家的貨幣政策的協調主要表現為匯率政策的協調。這一協調是解決經濟全球失衡必要的、但不是唯一的手段。解決中國經濟對外失衡的關鍵是治理中國經濟的內部失衡。

  關鍵詞:全球經濟失衡;經濟的內外失衡;匯率政策

  中圖分類號:F113.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5656(2006)06―0103―07

  一、關于全球經濟失衡的爭論

  從我們已經收集到的資料可以看出,對全球經濟失衡有三種觀點:

  第一種觀點把全球經濟失衡看成是一種新布雷頓森林體制。

  這是德意志銀行全球市場研究所的Michael Dooley 、David Folkerts-Landu and Peter Garber的觀點。 2004年2月他們在一篇文章中提出了全球失衡的概念[1],并先后發(fā)表了一系列文章探討復活的布雷頓森林體制的問題[2][3][4]。他們把當前的全球經濟失衡看成是盈余國家和赤字國家之間的有意識的、穩(wěn)定的安排,稱這種安排為“新布雷頓森林體制”,認為成功的經濟發(fā)展是由凈儲蓄從貧窮國家向富裕國家的流動所推動的;美國的經常項目赤字是布雷頓森林體制恢復的必然的結果。20世紀50年代美國是唯一的核心國家,當時的邊緣國家選擇了這樣的一種發(fā)展戰(zhàn)略:低估本國貨幣、實行固定匯率、控制資本流動和貿易、積累國際儲備等。通過這一戰(zhàn)略,當時的邊緣國家(日本和歐洲)發(fā)展成為核心國家。他們認為,當前的世界正在重復著這一發(fā)展道路。

  第二種觀點把全球經濟失衡看成是以美國為一方(逆差),以其他國家為另一方(順差)的失衡。

  這是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觀點。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總裁Rodrigo de Rato[5][6]認為,全球經濟失衡表現為美國的巨額的貿易和財政赤字,而與美國巨額赤字相對應的是其他一些國家,即日本、中國和亞洲新興市場經濟體以及石油輸出國的盈余日益增大。IMF認為,伴隨著全球經濟的增長,全球經濟失衡還將擴大,而這可能會對世界經濟的增長帶來突然的破壞。IMF呼吁全球采取行動來削減美國的貿易赤字:美國削減財政赤字;歐元區(qū)和日本應該進行包括擴大需求的經濟結構改革;中國和亞洲其他國家(地區(qū))應該使匯率更具彈性。2005年10月16日,第7屆20國財政部長和中央銀行行長會議所反映的仍然是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觀點。會議發(fā)表的聯合公報強調:不斷擴大的全球失衡風險正在蔓延,這將加劇不平衡性并進一步加劇全球經濟的脆弱性;這一局面的改觀需要保持全球經濟的強勁增長,并充分考慮各方擔負的責任;在牢記各方擔負的責任的基礎上,各方決心實施必要的財政、貨幣和匯率政策,加快結構調整,從而解決失衡問題。

  第三種觀點認為全球經濟失衡仍然是美國霸權的表現。

  我國學者方明[7]認為:“目前全球經濟失衡的格局,其實是美國對全球經濟金融支配的格局,或者說是美國利用市場化手段、利用全球資源而產生的結果,是美元、跨國公司和美國金融體系等共同造就的美國霸權實力的體現。”

  我們要表達的是第四種觀點,即當前的全球經濟失衡是國際經濟新格局正在逐步形成的表現。也就是說,當前的國際經濟失衡是美國的經濟金融地位相對衰落,歐元區(qū)、中國和其他新興市場經濟國家經濟金融日益強盛的表現。這樣就形成了既不同于20世紀50―60年代美國一家獨霸世界的經濟格局,也不同于20世紀70年代美國、日本和西德(后來是歐盟)的三足鼎立格局。而是21世紀的美國、日本與歐盟、中國與印度等新興市場經濟國家之間三足鼎立的,是發(fā)達國家與發(fā)展中國家一爭高低的世界經濟格局。盡管新興市場經濟國家這一足還不太強盛,但新的世界經濟格局的出現是任何人、任何政治與經濟勢力都不能改變的,是整個21世紀不以人們意志為轉移的歷史潮流。人們只能適應這個潮流,而不能逆這個潮流而動。

  二、全球經濟失衡的根源

  我們認為,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觀點沒有找到全球經濟失衡的主要根源,因而它開出的要求各方都應承擔糾正全球失衡責任的處方也是值得商酌的。

  第一,看待一個國家經濟的對外失衡不應該僅僅看貿易項目的失衡,也不應該只看經常項目的失衡,而應該看整個國際收支的失衡。這是因為:

  經常項目(CAB)中除了貿易項目以外,還有國外凈收入(NY) 和經常轉移凈額(NCT),即:

  CAB=(X-M)+NY+NCT (1)

  如果一個國家的經常項目失衡能夠用資本和金融項目,以及儲備資產來彌補(全部或大部),那么,應該說這個國家的國際收支大體是均衡的。因為,

  CAB=NKA+RT (2)

  式中,NKA 為資本和金融帳戶凈額;RT為儲備資產交易。

  只有當一個國家的經常項目與資本和金融項目是同向失衡,或者兩個失衡不能互相彌補,且數額較大,而儲備資產也發(fā)生劇烈的變動時,我們才可以說這個國家對外經濟處于失衡狀態(tài)。

  我們以美國為例來說明上述看法。一方面美國是貿易逆差和經常項目逆差,而且無論是從逆差的絕對額還是就逆差在GDP中的比重來看,都有擴大的趨勢。根據美國商務部提供的2005年美國的國際收支平衡表可以看出,美國的貿易逆差為7816億美元;經常項目逆差為8050億美元。兩者分別占當年美國GDP(12.5萬億美元)的6.25%和6.44%。貿易逆差比2004年上升了0.75個百分點。然而,另一方面,美國又以發(fā)達的資本市場吸引了其他貿易順差國家的大量資本。外國資本的大量流入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美國的經常項目逆差。2005年,美國的資本項目余額為順差5605億美元。這樣,美國的整個國際收支逆差只有2444億美元,僅占GDP的1.96%。也就是說,美國的國際收支是動態(tài)平衡的。再者,美國的跨國公司和各種基金公司以美元為工具,將流入的資本在全球各地投資和投機,以低的付出得到了高的收入,獲得了巨額的投資、投機利潤。而其他國家,尤其是中國和亞洲新興市場經濟國家的貿易順差是以環(huán)境污染、資源耗費和工人福利損失為代價形成的。因此,我們可以說,通過貿易逆差和經常項目逆差,美國不僅享受了其他國家廉價的商品福利,也享受了其他國家廉價的資本福利。美國以“雙福利”實現了經濟的自我均衡[4]。從根本上說,美國以貿易逆差為手段實現了對世界經濟、金融的支配。當然,這種支配與其在布雷頓森林體制時期對世界經濟、金融的支配有著本質的區(qū)別。那時,美國是憑借自己強大的經濟、政治、軍事實力和美元的獨特地位來實現支配地位的。

  第二,一個國家的對外經濟失衡實際上是國內經濟失衡的表現。

  不能否認的是,在今天經濟全球化不斷推進的時代,一國的對外經濟失衡必然受到其他國家經濟(反向)失衡的影響。但同樣不能否認的是,一國經濟的對外失衡從根本上說是國內經濟失衡的反映。經濟的對內失衡是經濟對外失衡的基礎性原因。

  按照經濟學的基本原理,經常項目差額反映的是國內的儲蓄(S)與投資(I)的關系(這里我們省略了推導過程),即:

  CAB=(X-M)+NY+NCT=S-I=(Sp+Si)-(Ip+Ii) (3)

  式中,Sp和 Ip分別代表私人儲蓄和投資; Si 和Ii分別代表政府儲蓄和投資。

  美國的對外經濟失衡是美國經濟內部失衡的表現。20世紀后半期,美國的經常項目赤字反映的是投資的增加,而不是儲蓄的下降。因為,這時美國政府預算出現了盈余。政府儲蓄抵消了私人的低儲蓄,因而美國的總儲蓄是增加的。但到2000年,這一形勢出現了逆轉。聯邦政府出現預算赤字,政府儲蓄下降,私人投資也下降。于是經常項目赤字進一步擴大。20世紀90年代后半期到21 世紀初,美國的公共部門和私人部門的儲蓄與投資的差額都是負的,因而,美國的經常項目赤字比過去任何時候都大。作為世界上最富有的國家,美國人的巨額財富并沒有促進政府和私人儲蓄的增加,反而促進了政府過度的財政赤字和人們旺盛的消費需求。一方面,私人部門在“寅吃卯糧”,借債消費,并將自己的財富在國內外進行各種投資和投機,尤其是金融衍生產品的投資和投機。另一方面,政府部門為了自己國家的利益不斷擴大公共支出,包括在其他國家進行的戰(zhàn)爭。因此,美國在積累巨大財富的同時,成為為世界上最大的貿易逆差國和債務國,是一點也不奇怪的。斯蒂格利茨[8]認為:“評估貿易失衡的任務涉及到經濟和政治兩個方面。”“例如,美國的巨額農產品補貼造成了財政赤字,進而轉化為更大的貿易逆差。”

  第三,按照哲學的基本原理,矛盾的兩方面中必有一面是主要的,只要抓住了矛盾的主要方面,問題就可以迎刃而解。

  這個原理同樣適合于解決全球經濟失衡問題。既然IMF認為全球經濟失衡以美國為一方,以其他國家為另一方,那么,總有一方是全球經濟失衡的主要方面。斯蒂格利茨[8]根據2005年美國的經常項目逆差為8050億美元,而歐洲、日本和中國的貿易順差的總和才3250億美元的數據明確地指出:從多邊貿易不平衡來看,美國遠遠超過其他國家。“因此貿易失衡的關注應該集中在主要的不平衡――美國的不平衡。”“美國貿易逆差是全球貿易不平衡的主要因素”。他甚至把美國稱為全球經濟不平衡的元兇。既然如此,糾正全球貿易不平衡的主要責任就應該由美國來承擔,美國有責任迅速采取政策消除不平衡的狀況。他提出的解決全球失衡的方案是:人們應該把注意力集中在如何增加美國國民的儲蓄和減少美國的財政赤字上,提高對美國最富有者的稅收和降低國防開支,而不應該把注意力集中在中國匯率的改變上,“中國改變匯率對改變美國多邊貿易逆差沒有什么作用。”因此,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應該把“監(jiān)控”全球經濟失衡的矛頭指向美國,而不應該變成美國對付中國的工具。否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在21世紀的重要性必然下降。

  三、關于中國經濟的內外失衡

  在研討全球經濟的失衡問題時,中國經濟的對外失衡引起了國內外的廣泛關注;糾正中國經濟對外失衡的對策也多種多樣。下面,談談我們對中國經濟對外失衡的看法。

  第一,中國貿易順差與人民幣匯率升值與否沒有必然的聯系。

  就常態(tài)來說,一國的國際收支總是不平衡的,要么是順差,要么是逆差。然而,中國出現的卻是連續(xù)十多年的國際收支的大幅度順差;而且是經常項目和資本項目的“雙順差”。這種持續(xù)的、長期的、大幅度的順差雖然增強了中國在國際上的地位,但它使國內的總供給和總需求的平衡遭到破壞;使外匯供給增大,外匯儲備增多,既形成人民幣升值的壓力,也形成通貨膨脹的壓力;使中國的國際摩擦不斷,最終于我國對外經濟的發(fā)展不利。

  對于產生我國過大的“雙順差”的原因,國內外學術界和官方談得較多的原因之一是人民幣匯率的長期低估。因此,人民幣升值的壓力隨之出現。這種觀點不能說沒有道理。首先,從原理上說,一個國家貨幣的對外價格(匯率)的低估有利于出口,不利于進口。而且,對一個國家有利的匯率必定對其他國家不利。因此,從理論上和世界經濟的歷史與現實來說,主要國家之間經濟上的矛盾和斗爭的焦點往往集中在貨幣匯率問題上。其次,一國經濟狀況決定著該國貨幣的國內價值;而貨幣的國內價值是匯率的基礎。因此,當一個國家的經濟狀況明顯好轉,且決定匯率水平的基本經濟因素發(fā)生了不可逆轉的變化的時候,該國中央銀行就應該使貨幣匯率升值。再次,在經濟、金融全球化日益推進的今天,任何一個國家在確定自己貨幣的匯率水平和進行匯率制度的選擇時,不能不考慮國與國之間的關系,這就是主要國家的匯率政策的協調問題。

  然而,在解決國與國之間的貿易順差/逆差的問題中,“匯率只是十幾個可用的政策工具之一,它并不能成為唯一的救世主。”[9]自2000年10月美元對歐元匯率達到峰值水平以后,美元匯率已下跌35%。但是在美元對歐元大幅度貶值的同時,美國的貿易逆差并沒有因此而減少,反而還擴大了1倍。同樣,在人民幣2005年7月21日升值之后,到現在人民幣仍處在升值的通道中,但中國的貿易順差并沒有減少,反而在增加。這就說明,一國的貿易順差(逆差)與貨幣的貶值(升值)并沒有必然的因果關系,或者說兩者不是高度相關。

  反過來說,美國的貿易逆差也并不會因為人民幣升值而降低。有觀點認為[10],美國應該打消“美元貶值就能減少美國貿易逆差”的假設。即便中國真的結束其慣常的做法,迅速推動人民幣大幅升值,美國貿易逆差的降幅也不太可能像許多美國決策者們所想象的那么大。這是因為,(1)多數中國占優(yōu)勢的低端產品,在美國早就不生產了。因此,美國即使不從中國進口這些產品,也要從其他國家進口。(2)中國出口到美國的商品約半數是辦公用品、服裝鞋類、玩具和其他塑料制品,但它們只占美國產出的4%。(3)對美國而言,即便人民幣升值15%或20%,中國仍然是某些商品成本最低的生產者。美國最終或許只能為這些商品支付更高的價格,導致其通脹加劇,甚至造成貿易逆差不降反升。

  第二,中國的貿易順差從根本上說是來自于經濟的轉型。

  不能完全用人民幣匯率的變動來說明中國的貿易順差或逆差。這樣,就必須進一步回答兩個問題:中國出口的高速增長的主要原因究竟是什么?中國經濟的增長是不是出口推動的?鄒宏元、何澤榮[11]對這兩個問題進行了研究。

  關于第一個問題,我國出口貿易的增長并不完全是得益于人民幣匯率的變動,而是得益于:(1)我國在2004年就已經實現了出口商品結構從初級產品向工業(yè)制成品出口的轉變:2004年前者占6.8% ,后者占93.2%,已經占據出口的絕對主導地位。(2)工業(yè)制成品的出口結構也進一步優(yōu)化:2004年資本-技術密集型產品出口的比重已經上升到45.2%,我國首次扭轉了高技術產品貿易逆差的局面,實現貿易順差41.1億美元(其中82.4%是計算機和通訊技術產品)。

  關于第二個問題的研究結果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增長的根本原因是經濟結構的調整;出口部門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并不明顯高于非出口部門。

  (1)產業(yè)結構調整與中國經濟增長。

  他們用Feder(1982)構建的非均衡分析框架,運用1981―2004年《中國統計年鑒》的統計資料,對下列方程進行估計,研究了產業(yè)結構調整與經濟增長的關系:

  GY=α0+α1+α2GL+α3(GM)+α4(GLM)(4)

  式中,Y表示國內生產總值;I表示固定資產形成;GY表示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L表示勞動力;GL表示勞動力的增長率;M表示第二、三產業(yè)的國內生產值(第二、三產業(yè)代表現代部門);GM表示第二、三產業(yè)國內生產值的增長率;LM表示第二、三產業(yè)勞動力;GLM表示第二、三產業(yè)勞動力的增長率;X表示出口額;GX表示出口的增長率。

  實證結果表明:代表較低邊際生產率的部門(傳統部門)的I/Y的系數為0.0778,遠小于代表現代部門的第二、三產業(yè)的0.5552的系數。可見,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增長主要來源于產業(yè)結構的調整。

  (2)出口與經濟增長。

  他們用非均衡模型對下列方程進行估計,研究了相同樣本期間出口與經濟增長的關系:

  GY=F1K+β1GL+(+F1X)(GY2・) (5)

  式中,1表示非出口部門,2表示出口部門;F1K表示非出口部門的資本投入的邊際要素生產率;F1X 是出口部門對于非出口部門產出的邊際效應(即�Y1/�Y2)。

  計算結果GY2・的系數(-0.1035)并不顯著不等于零,表明在出口部門與非出口部門之間,不存在明顯的部門間外部經濟效果。在1981-2004年間,出口部門對中國經濟增長的邊際貢獻并不顯著高于非出口部門。

  為了印證上述檢驗的正確性,他們使用了斯伯爾曼秩相關分析法,估計了同一樣本期間的出口與國民生產總值(X/Y)的變化率與國民生產總值(Y)變化率之間的關系。計算結果是:t=-0.5794(計算值),明顯小于臨界值1.7171,說明在總體上,(X/Y)和(Y)的變化率之間不存在相關關系,得出了與非均衡模型一樣的結論,即1981―2004年之間,中國出口部門對中國經濟增長的邊際貢獻并不顯著地高于非出口部門。

  第三,解決中國經濟對外失衡的關鍵是治理中國經濟的內部失衡。

  按照前面所述的內外經濟關系的原理,那么也應該說,中國經濟的對外失衡的根源是經濟的內部失衡。一般說來,內部均衡歸根結底是生產資源的適度開發(fā)和利用。按照這個原理來判斷,中國經濟的內部失衡從根本上說表現為生產資源的過度開發(fā)和低效利用。資源的過度開發(fā)表現為投資的膨脹,尤其是政府投資的膨脹,但投資卻是低效率的,投資對經濟的推動是以遠遠高于發(fā)達國家的原材料、能源等的耗費為代價的。由于投資的增長與GDP的增加密切聯系;而GDP的高低是衡量政府官員業(yè)績的主要指標,同時,也出于尋租的需要,政府官員都要想方設法擴大投資,尤其是爭取到更多的國家投資。而由于生產要素價格的扭曲(自然資源、土地、勞動力等的價格嚴重地脫離其價值,資金的使用成本也較為低廉),也使企業(yè)有著很強的投資沖動。很顯然,在能源、原材料、土地等關鍵生產要素的瓶頸的制約下,一旦投資大幅度減少,尤其是政府投資大幅度減少,中國經濟將面臨極大的困難,甚至可能出現衰退。

  儲蓄恒等于投資是經濟均衡的基本前提。然而,在中國已經擺脫短缺經濟、儲蓄猛增的情況下,卻出現了高儲蓄而不能轉化為投資的問題。其原因在于:(1)對未來收入和支出預期的不確定,以及教育、醫(yī)療、住房等的價格的不斷高漲,而社會保障制度尚不健全的情況下,城鄉(xiāng)居民為了應付未來的風險不得不增加預防性儲蓄,尤其是增加定期儲蓄。(2)在商業(yè)銀行為了預防金融風險而更加謹慎地發(fā)放貸款,企業(yè)不能在資本市場取得融資的情況下,企業(yè),尤其是中小企業(yè),也不得不增加儲蓄來應付未來投資的需要。(3)資本市場的不完善以及可供選擇和使用的既能避險、又能取得收益的金融工具的缺乏,使儲蓄轉化為投資的渠道不通暢。

  對于中國這個最大的發(fā)展中國家來說,國內的消費應該在促進經濟發(fā)展中占據主導地位。中國經濟的內部失衡的一個重要表現就是內需中存在的投資與消費的失衡問題。擴大內需最重要的就是擴大直接消費。近幾年來,雖然國家力圖控制投資的過快增長,但投資與消費的比例失衡仍然沒有得到徹底的解決。投資和消費的關系仍然在惡化:投資在GDP中的比重大幅度上升,而消費所占比重卻在下降;投資對GDP的貢獻越來越大,而消費的貢獻越來越小。產生這種情況的根本原因是經濟的深層次結構矛盾仍然在加劇:居民收入的差距在拉大;東部與中西部、東北老工業(yè)基地的差距在拉大;三次產業(yè)仍然以第二產業(yè)為主,在GDP中所占比重也最大。總之,消費對經濟發(fā)展的作用并沒有占據主導地位。

  解決中國國際收支不平衡問題,并不能單純依靠匯率升值來實現,而應圍繞以擴大消費需求為主的擴大內需,降低儲蓄率,調整外資優(yōu)惠政策,加快統一內外資企業(yè)稅收制度,擴大進口和市場開放等結構性政策,以及匯率浮動方面共同入手解決。[12]

  當然,我們這樣說絕不是說中國不需要進一步改革和完善人民幣的匯率形成機制。隨著中國經濟的強勁發(fā)展,中國應該逐步加大人民幣匯率的彈性,擴大人民幣匯率的波動幅度,使人民幣匯率水平和匯率制度與已經發(fā)展了的中國經濟相適應。今天中國的經濟雖然有了很大的發(fā)展,但仍然是一個發(fā)展中國家,是一個正在向市場經濟轉型的國家。在這種背景下,要讓人民幣大幅升值,或很快實行浮動匯率制度,都是不現實的。這樣做不僅對中國經濟的發(fā)展是有害的,對世界經濟的發(fā)展也是不利的。

  四、結 論

  (1)從現象看,當前世界經濟的失衡表現為美國的巨額的貿易逆差和美國的貿易伙伴國的貿易順差。但從本質看,這是新的國際經濟格局正在形成的一種表現。而從更深的層次看,這是當今主要國家國內經濟失衡在國際上的反映。因此,糾正國際經濟失衡應該從主要國家的國內經濟的調整入手,尤其是從美國糾正國內經濟的失衡入手。

  (2)研究一國對外經濟是否失衡,不能僅看貿易收支和經常項目,而應該看整個國際收支。只有當貿易項目與經常項目中的其他項目之和失衡時,才可以說經常項目失衡;也只有當經常項目與資本和金融項目之和失衡時,才能說國際收支失衡。

  (3)應該探討國際經濟失衡這一矛盾的主要方面,即美國的失衡。正因為如此,在糾正全球經濟失衡時美國負有重要的責任。雖然歐元區(qū)、日本、中國和亞洲新興市場經濟國家也有調整自己經濟結構的必要。

  (4)在糾正全球經濟失衡中,主要國家的貨幣政策的協調有著重要的意義。而貨幣政策的協調主要是匯率政策的協調。但是,相關國家匯率水平的調整和匯率制度的改革只是解決當前貿易順/逆差的手段之一,而不是唯一的手段。且在使用匯率政策時不能采取“以鄰為壑”的政策。

  參考文獻:

  [1]The Cosmic Risk: An Essay on Global Imbalances and Treasuries. Deutsche Bank Global Markets Research. Feb.2004.

  [2]Dooley M, Forkerts-Landau D and Garber P. An Essay on the Revived Bretton Woods System. Sep. 2003.

  [3]The Revived Bretton Woods System is Alive and Well. Deutsche Bank Global Markets Research. Dec. 2004.

  [4]A Map to the Revived Bretton Woods End Game: Direct Investment, Rising Real Wages and the Absorption of Excess Labor inthe Periphery. Deutsche Bank Global Markets Research. June 2005.

  [5]Rodrigo de Rato. Correcting Global Imbalances-Avoiding the Blame Game. IMF News Feb.23,2005.

  [6] Global Imbalances and Global Poverty―Challenges for the IMF. IMF News Feb.2005.

  [7]方明.加快結構調整 化解升值壓力[N].(中國)金融時報2006-05-26(08).

  [8]斯蒂格利茨.全球貿易的災難: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會把矛頭指向元兇嗎?芽[N].(新加坡)海峽時報2006-05-20.(中國)參考消息2006-05-29(4)轉載.

  [9]馬駿.匯率調整并非萬能[N].中國證券報,2006-08-08(A17).

  [10](英國)金融時報.美國應小心 “人民幣升值夢”[N].(英國)金融時報2006-08-07.(中國)參考消息2006-08-09(16)轉載.

  [11]鄒宏元、何澤榮.中國轉型期國際收支研究[M].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2006.

  [12]中國人民銀行貨幣政策分析小組.中國貨幣政策執(zhí)行報告(二○○六年第二季度)[N].中國證券報,2006-08-10(A17).

  
看了“經濟類高級職稱論文”的人還看:

1.高級經濟師職稱論文

2.高級經濟師評審論文

3.高級經濟師論文

4.高工職稱論文發(fā)表要求

5.建筑類評職稱論文

2698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