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入我國的第一例計算機病毒是什么
傳入我國的第一例計算機病毒是什么
一個編制精巧的計算機病毒程序,進入系統之后一般不會馬上發(fā)作,可以在幾周或者幾個月內甚至幾年內隱藏在合法文件中,對其他系統進行傳染,而不被人發(fā)現,潛伏性愈好,其在系統中的存在時間就會愈長,病毒的傳染范圍就會愈大。 以下是學習啦網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于傳入我國的第一例計算機病毒的相關知識,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1988年,我國發(fā)現首例計算機病毒Pingpang(乒乓病毒):
1988年,我國發(fā)現了首例計算機病毒——小球病毒。當系統時鐘處于半點或整點,而系統又在進行讀盤操作時,該病毒就會發(fā)作。該病毒發(fā)作時,屏幕會出現一個小球,不停地跳動,呈近似正弦曲線狀運動。小球碰到的英文字母會被整個削去,而碰到的中文會被削去半個或整個,也可能留下制表符亂碼。
其他相關內容:
1.按照計算機病毒攻擊的系統分類
(1)攻擊DOS系統的病毒。這類病毒出現最早、最多,變種也最多,目前我國出現的計算機病毒基本上都是這類病毒,此類病毒占病毒總數的99%。
(2)攻擊Windows系統的病毒。由于Windows的圖形用戶界面(GUI)和多任務操作系統深受用戶的歡迎,Windows正逐漸取代DOS,從而成為病毒攻擊的主要對象。目前發(fā)現的首例破壞計算機硬件的CIH病毒就是一個Windows 95/98病毒。
(3)攻擊UNIX系統的病毒。當前,UNIX系統應用非常廣泛,并且許多大型的操作系統均采用UNIX作為其主要的操作系統,所以UNIX病毒的出現,對人類的信息處理也是一個嚴重的威脅。
(4)攻擊OS/2系統的病毒。世界上已經發(fā)現第一個攻擊OS/2系統的病毒,它雖然簡單,但也是一個不祥之兆。
2.按照病毒的攻擊機型分類
(1)攻擊微型計算機的病毒。這是世界上傳染是最為廣泛的一種病毒。
(2)攻擊小型機的計算機病毒。小型機的應用范圍是極為廣泛的,它既可以作為網絡的一個節(jié)點機,也可以作為小的計算機網絡的計算機網絡的主機。起初,人們認為計算機病毒只有在微型計算機上才能發(fā)生而小型機則不會受到病毒的侵擾,但自1988年11月份Internet網絡受到worm程序的攻擊后,使得人們認識到小型機也同樣不能免遭計算機病毒的攻擊。
(3)攻擊工作站的計算機病毒。近幾年,計算機工作站有了較大的進展,并且應用范圍也有了較大的發(fā)展,所以我們不難想象,攻擊計算機工作站的病毒的出現也是對信息系統的一大威脅。
3.按照計算機病毒的鏈結方式分類
由于計算機病毒本身必須有一個攻擊對象以實現對計算機系統的攻擊,計算機病毒所攻擊的對象是計算機系統可執(zhí)行的部分。
(1)源碼型病毒
該病毒攻擊高級語言編寫的程序,該病毒在高級語言所編寫的程序編譯前插入到原程序中,經編譯成為合法程序的一部分。
(2)嵌入型病毒
這種病毒是將自身嵌入到現有程序中,把計算機病毒的主體程序與其攻擊的對象以插入的方式鏈接。這種計算機病毒是難以編寫的,一旦侵入程序體后也較難消除。如果同時采用多態(tài)性病毒技術,超級病毒技術和隱蔽性病毒技術,將給當前的反病毒技術帶來嚴峻的挑戰(zhàn)。
(3)外殼型病毒
外殼型病毒將其自身包圍在主程序的四周,對原來的程序不作修改。這種病毒最為常見,易于編寫,也易于發(fā)現,一般測試文件的大小即可知。
(4)操作系統型病毒
這種病毒用它自已的程序意圖加入或取代部分操作系統進行工作,具有很強的破壞力,可以導致整個系統的癱瘓。圓點病毒和大麻病毒就是典型的操作系統型病毒。
這種病毒在運行時,用自己的邏輯部分取代操作系統的合法程序模塊,根據病毒自身的特點和被替代的操作系統中合法程序模塊在操作系統中運行的地位與作用以及病毒取代操作系統的取代方式等,對操作系統進行破壞。
4.按照計算機病毒的破壞情況分類
按照計算機病毒的破壞情況可分兩類:
(1)良性計算機病毒
良性病毒是指其不包含有立即對計算機系統產生直接破壞作用的代碼。這類病毒為了表現其存在,只是不停地進行擴散,從一臺計算機傳染到另一臺,并不破壞計算機內的數據。有些人對這類計算機病毒的傳染不以為然,認為這只是惡作劇,沒什么關系。其實良性、惡性都是相對而言的。良性病毒取得系統控制權后,會導致整個系統和應用程序爭搶CPU的控制權,時時導致整個系統死鎖,給正常操作帶來麻煩。有時系統內還會出現幾種病毒交叉感染的現象,一個文件不停地反復被幾種病毒所感染。例如原來只有10KB存儲空間,而且整個計算機系統也由于多種病毒寄生于其中而無法正常工作。因此也不能輕視所謂良性病毒對計算機系統造成的損害。
(2)惡性計算機病毒
惡性病毒就是指在其代碼中包含有損傷和破壞計算機系統的操作,在其傳染或發(fā)作時會對系統產生直接的破壞作用。這類病毒是很多的,如米開朗基羅病毒。當米氏病毒發(fā)作時,硬盤的前17個扇區(qū)將被徹底破壞,使整個硬盤上的數據無法被恢復,造成的損失是無法挽回的。有的病毒還會對硬盤做格式化等破壞。這些操作代碼都是刻意編寫進病毒的,這是其本性之一。因此這類惡性病毒是很危險的,應當注意防范。所幸防病毒系統可以通過監(jiān)控系統內的這類異常動作識別出計算機病毒的存在與否,或至少發(fā)出警報提醒用戶注意。
5.按照計算機病毒的寄生部位或傳染對象分類
傳染性是計算機病毒的本質屬性,根據寄生部位或傳染對象分類,也即根據計算機病毒傳染方式進行分類,有以下幾種:
(1)磁盤引導區(qū)傳染的計算機病毒
磁盤引導區(qū)傳染的病毒主要是用病毒的全部或部分邏輯取代正常的引導記錄,而將正常的引導記錄隱藏在磁盤的其他地方。由于引導區(qū)是磁盤能正常使用的先決條件,因此,這種病毒在運行的一開始(如系統啟動)就能獲得控制權,其傳染性較大。由于在磁盤的引導區(qū)內存儲著需要使用的重要信息,如果對磁盤上被移走的正常引導記錄不進行保護,則在運行過程中就會導致引導記錄的破壞。引導區(qū)傳染的計算機病毒較多,例如,“大麻”和“小球”病毒就是這類病毒。